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幽王昏庸无道,却独得褒姒的宠爱。褒姒性情冷淡寡言,极少展露笑颜。为了博她一笑,周幽王竟荒唐至极,不仅打算废黜嫡子姬宜臼,改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,还频繁点燃烽火台,假借外敌入侵的名义,召集诸侯兵马,只为博得一声轻笑。起初,诸侯仍然担忧京畿安危,纷纷响应,但次数一多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,终究无人再信。待犬戎兵临城下,周幽王再次燃火求援,诸侯早已冷眼旁观,结果镐京沦陷,周幽王身死国灭,西周至此终结。
西周覆亡后,众诸侯推举幽王的嫡子姬宜臼即位,是为周平王。此时镐京已化为焦土,残垣断壁间充斥着亡国之痛。平王登基后,心知镐京再无复兴之望,毅然决定迁都洛阳,自此东周的历史正式展开。然而东迁伊始,便连连生变。先有“周郑交质”,天子与郑庄公互换人质,权威大减;继而“繻葛之战”骤然爆发,郑庄公竟亲手射伤周桓王,几乎酿成弑君之祸。周平王虽为诸侯拥立,但威望不足,王室的尊严也迅速瓦解,天下秩序因之崩裂。
展开剩余66%若追根溯源,西周的灭亡并非单因幽王荒淫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,固然强调幽王宠妃废嫡,失德乱政,但战国竹简等史料显示,西周早在幽王之前便已走向衰落。自周夷王起,天子号令日渐不彰,诸侯阳奉阴违,甚至互相征伐。更早在周懿王年间,西戎已屡次入侵,迫使王室迁都槐里。由此可见,幽王不过是压垮西周的最后一根稻草,真正的根本是王权日渐削弱,国力难以支撑。
更有甚者,所谓“烽火戏诸侯”,其实并无根据。学者考证,烽火报警制度出现于战国,西周并无此制。各诸侯国地域辽阔,点火根本难以即时求援。可见司马迁的记述,受后世传言影响颇深。若依清华简《系年》,可知周幽王先娶申侯之女,生下嫡子姬宜臼;后又宠幸褒姒,意图废嫡立庶,引发申侯不满。申侯因外孙被逼逃亡,愤而联合曾国与犬戎,攻破镐京,幽王与伯服双双丧命。此番记载,比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更显合情合理。
幽王之死,本质上是内乱与外敌勾结的结果。申侯引犬戎入关,实为“内应外合”。而姬宜臼虽被立为天子,却多少背负着“父死而子安”的嫌疑。更复杂的是,当时并非只有周平王一人称王。西周遗族中,幽王之弟亦被立为周携王,与平王并立。两王之争,持续多年,周平王最终凭借与晋、郑、秦等诸侯的交易与妥协,才坐稳了王位。可这场权力交换的代价,是不断削弱周室本已脆弱的权威。
周平王迁都洛阳,虽暂保周室血脉,却埋下隐患。为求自保,他割让土地,分封权利,使得强诸侯势力坐大。此后不久,便有“周郑交质”、“繻葛之战”等变故接连发生,周天子的威仪荡然无存。自此,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彻底来临。东周虽延续五百年,但王室早已只是空有其名,天下格局转入诸侯争霸。
综观此段历史,不难发现,西周的覆亡与东周的困局,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过,而是积弊已久、权力旁落的必然结果。周幽王荒淫不过是导火索,真正的悲剧,在于王室日渐式微,无法维系天下。东周的开端,看似延续,却已预示着中央失势、诸侯崛起的动荡时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